七人被拘留,拟处罚两家空壳公司……11月5日,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出具的一份警情通报,揭露了网络上常见的“兼职骗局”背后的真相。免费培训的口号,背后隐藏着一份价值数千元的安装合同。现实中,存在不少以“高薪兼职”为诱饵,诱骗求职者签订高价培训合同的“兼职培训”陷阱。被骗求职者期待在网上找到兼职工作后,发现的不是赚钱而是债务陷阱。这背后,其实存在着一条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想赚钱,先付费:为了得到“高薪兼职”,大学生签订培训服务合同。今年8月,福建大三学生小吴在手机朋友圈里看到一则广告,内容是:id“作业批改每天100元”。点击进入后,小吴添加了大连一家教育咨询公司(以下简称“教育公司”)“老师”的微信账号。其他各方也宣布可以提供兼职“视频编辑”职位。 “老师”给小舞发了一段30秒左右的视频,称这种视频是最简单的现场剪辑。只要通过剪辑培训班学会,半小时就能完成,一个视频可以赚30块钱。小吴记得“老师”发了免费的剪辑教程,但随后小吴要求支付所谓的“频道服务费”。收到服务费后,他就可以给小舞下编辑指令了。在两人的聊天记录中,“老师”表示,订单最少的学生每月能赚到1500元左右。为了打消小吴的疑虑,“老师”承诺频道费约为每月499元,每月支付。如果您不想这样做,可以随时取消。公司每月提供最少30个编辑订单,订单数量没有上限。该公司的兼职员工透露,他每个月至少能挣1500元。小吴特地查了一下信息教育公司,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最终决定付费打工。 8月12日,他与上述教育公司签订了《培训服务合同》,所支付的费用标题为“渠道服务费”,总价为5980元。大二学生小陈也被类似的网上兼职所吸引。今年7月,正在国外留学的小陈短暂回国,打算做一些兼职工作,缓解生活压力。他在某平台浏览短视频时看到了一则兼职招聘广告。客户联系微信客服后,奥玛服务向他推荐了一份“PS照片修饰”的在线兼职工作。但客服要求小陈每月缴纳390元修图培训课程费,并完成7个培训课程后才正式开始接单。客服承诺,明年每月兼职收入达到390元以上才支付培训费。如果你拿不到钱,你就不必付钱。萧晨感应了一下,按照对方的指示,签订了培训合同。合同甲方为徐州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乙方为小陈。货不对:“高薪兼职”10天只赚3块钱。如果他想退出,还得支付2000多元的违约金。签完合同,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网课”、“交作业”等准备工作,突然,小吴发现事情和自己预想的不一样。 “ ”订单序列大幅倒退。”小吴说,“老师”说剪辑一个视频就能赚钱30元,而分配给小吴的订单都是基础视频剪辑,每条大概五六块钱。小吴算了一下,即使工作一个月,收入也不够支付400多元的“频道服务费”,更谈不上赚钱。另一方面,在完成7个照片修图培训课程后,客服发来的小陈给闲鱼“倒卖小猫”、给小红书“打工”、给抖音“举报视频”等,辛苦了10天,工资只有3块钱,小吴向“老师”建议解除协议,对方直接转给“客服”处理。第一个月的培训费499元他才可以解除合同。海报新闻记者在他与教育公司签订的《培训服务合同》中看到:合同规定培训课程为“兼职编辑培训课程”,培训费用总计5980元,小吴将分12期支付。通过第三方在线培训平台绑定银行卡后每月扣费;首次扣费日期为9月12日,所收取的培训费不予退还。协商未果,所以当小吴在9月12日第一次扣款前报称因扣费导致银行卡丢失时,尽管避免了自动扣款,但他仍然担心可能出现的液体损失和个人信用问题。 “合同上写着,如果我没有按时缴纳培训费,那么每迟到一天,我就要支付总计0.05%的罚款。”小吴表示,根据合同,甲方(教育公司)拥有有权在通知小吴后,自行或通过第三方将小吴的违约信用记录上传至芝麻信用、民间征信机构、信用征信系统或合作金融机构系统。由于小吴签的合同上写着违约责任,小陈的客服开始“慢慢来”。在发现自己赚不到钱后,小陈提出退出课程。经过反复询问,客服回复:如果要退课,需要缴纳2263元,其中159元是学习账户开户费,2104元是液体损害赔偿金。这不是骗人的吗?小陈到派出所报警。警方了解情况后表示,此事不属于警方管辖,建议小陈联系市场管理人员。小陈立即汇报了自己的经历g“签订兼职培训合同”以规范市场,但没有任何进展。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实际上就是通过销售培训课程来获得收入。直到要求解约,小吴等人都不确定客服宣传的“高薪兼职”是否存在?成都警方近日破获“兼职诈骗”案,揭露了背后的真相。从目前披露的情况来看,开设在线培训课程、招募新人签约兼职等每一步都有公司“撮合”。本案被骗兼职人员手中的在线培训课程部分来自一家名为云尚泉的技术咨询公司。该公司一位自称吴先生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公司提供视频编辑等各类在线培训课程,主要客户是招聘兼职人员的公司。单价(特拉费用)为5980元。客户公司将这些课程“卖”给求职者,云尚泉收取10%的服务费。基本上,整个“兼职骗局”链条中的每一家公司都是通过销售培训课程来赚钱的。所谓的“高薪兼职”并不存在。发给兼职工的业务订单,都是招聘兼职工的企业为了引诱求职者上钩而下的。即使像小吴、小陈那样,发现问题后要求解除合同,公司也可以依靠合同中设置的陷阱,“困住”液体损害赔偿,“掩盖”链条上各环节的利润。徐州一家教育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小陈签订了《培训合同》,培训属于技术服务,使用后无法退款。 “课程费用由我公司预付,收取的培训费用支付给第三方培训平台和不过,该工作人员也承认,这些培训课程都是公司自己上传的,兼职学员缴纳的课程费用后来打入了公司账户。海报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小吴与所谓教育公司签订的合同中,自始至终都没有明确提及“兼职工作”。原本为了赚钱而签订的“兼职协议”现在看起来就像是教育公司的“卖班合同”。 “兼职培训工作”陷阱疑似误导公安机关 在多部门联手进行专项整治后,小吴选择了妥协——他向教育公司支付了每月499元的培训费,而身在国外的小陈仍在等待解决方案,这段时间也收到了多次客服的提醒。徐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小陈兼职的情况。工作人员记录情况后表示会尽快打电话。截至发稿,记者尚未得到回应。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建飞认为,从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到支付培训费、安装费,再到影响求职者签订合同的整个链条,都涉嫌欺诈。河南泽金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健建议,如果兼职人员遇到这种情况,应保存兼职推广页面的截图、带有注册信息、诉讼信息等的聊天记录或提起诉讼。成都警方通报了类似案件的侦查结果。记者注意到,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在11月5日发布的警情通报中明确提到,经仔细调查,panDaraya以网络兼职招聘为名的一系列案件毫无遮掩。除了依法拘留犯罪分子7名主要犯罪嫌疑人,拟对涉案两家企业给予行政处罚外,通知还明确表示,下一步,公安机关将配合市场监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信等职能部门,联合开展针对此类招聘诈骗行为的专项整治。还在等待的人很快就能得到结果。首席记者张海珍记者温鲁一报道责任编辑:陈霞发言时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