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书记的“遗产”无怨无悔。在罗冠章的日记里

日期:2025-11-22 浏览:

罗关章的女儿李秀英赠送了父亲退休返乡后写的日记。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一超 摄) 我们共产党人就像种子,人就像土壤。我们来到一个地方,就要融入那里的人民之中,在人民群众中扎根、开花。 ——摘自罗冠章日记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何凡张泽木陈一超匡白雪 1997年,已经退休的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关章带着行李,与妻子李传春回到了牛庄乡的老家。 一叠装订好的草稿纸上,罗冠章在封面上郑重地写下了几个大字:“1997年农村各种退休记录”。对他来说,退休并不是安享晚年,而是进入下一个战场。 “有五本装订齐全的大卷本,还有许多散落的纸片,记录着他的日常生活。11月20日,李秀英在整理父亲的物品时眼含热泪。 罗冠章生前写下的日记已经泛黄、皱巴巴的,但李秀英读得越多,就越明白父亲临终前为什么要回山。 “他非常热爱这片土地,视村民为亲人。更重要的是,他时刻牢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为什么退休后仍想回到牛庄乡,继续带领村民致富?苏木兰罗关章在日记中写道:“我出生在农村,是农民的儿子,是一个布衣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辛。不管有多困难,我都会坚持下去。” 罗关章最关心的是让村民的钱包变大。他一生致力于牛庄镇的发展。 他写道,如果你没有远大理想,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共产党员;如果脱离实际工作来空谈远大理想,那你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罗冠章在日记中多次提到焦裕禄。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470天,从小事做起,无一不为群众谋福利。”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帮助山区村民脱贫致富。 村民为什么相信这个老书记,愿意追随他呢?日记中的一句话说明了真谛:“要求别人做的事,自己必须先做;要求别人不做的事,自己一定不做”。 20世纪80年代,时任牛庄乡党委书记的他带头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了地膜玉米试验。胜利后,他大力推广,彻底解决了牛庄镇人民吃饭的问题。 “6月15日晚上8点到10点,坦佩温室里的温度是28度。下午1点,35度……”这是罗冠章在进行天麻繁育实验时日记中记录的一串数据。退休后,他在海拔2000米的山上度过了800多天,总共进行了100多项实验,记录了三本数据。 罗关章的日记里,从牛庄镇的耕地面积、人均收入、人口变化,到当年每户的烟叶收购价格、天麻实验的温室温度,都记录得很详细。没有记录他的日常开支。在这位老党员身上,没有个人的“小账户”,只有脱贫致富的“大账户”。 当天麻繁育实验失败、手指骨折、种植反季节萝卜失败时,罗关章勉励自己:“敢于担当”责任心,不怕困难。这是我生活的最低标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有多为人民做事,党才对得起。”当带领村民成功种植埃拉塔天麻,增加收入数千万元时,罗关章激动地在日记中写道:“牛庄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是见证者。” “(跟党)1974年,我深刻的感受是,一是信仰,二是学习文化知识,三是集中精力,四是走群众路线。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86岁的罗冠章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毕生经历。 日记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位燃烧着的老党员的誓言,他一生真诚待人,始终保持初心。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